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报记者 刘秦君 摄
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本报记者 曾诚 摄
广安新地标賨城里。 本报记者 张兴璐 摄
俯瞰广安主城区。 本报记者 曾诚 摄
□本报记者 文思童
12月6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进入“广安专场”。发布会上,广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襄渝,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续写小平家乡更多‘春天的故事’”,用“广阔、广大、广兴、广惠”四个关键词对广安进行了推介。
发布会现场,广安市政府各相关负责人围绕媒体关注的同城融圈、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民生福祉等问题,以实际案例、翔实数据逐一解答,多角度展现广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和万千气象。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全力发起工业崛起攻势
继和邦、利尔、诚信、玖源“四个百亿”工业项目落户广安后,今年我市又引进并开工了总投资110亿元的大庆油田武胜净化厂项目。至此,我市形成“4+N”百亿产业项目布局,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向新攀高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们锚定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制造业副中心目标,全力发起工业崛起攻势,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市政府副市长张伟详细阐述了广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在做大产业方面,我市围绕构建“33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壮大绿色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3个优势产业,发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食品轻纺3个特色产业,培育1批新兴产业,“331”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3.8%。坚持产业发展、应用场景“两手抓、一并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推进低空制造业、基础设施、场景打造等一体化发展,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产业,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同时,我市以建圈强链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对标四川“5+2”重点产业链,初步筛选了绿色化工、新材料等10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形成以“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的重点产业链推进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在做强龙头方面,我市先后引进和邦、利尔、诚信、玖源“四个百亿”工业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左右、年税收120亿元左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草甘膦、双甘膦、草铵膦生产基地。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
此外,我市还在做实平台上持续发力。实现扩区调位的广安新桥化工园区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全国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岳池朝阳化工园区认定为四川省唯一以医药化学原料药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化工园区,岳池县原料药产业集群创建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正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实施同城融圈首位战略
“双城记”越唱越响亮
广安全域纳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列入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统筹推进范畴,成为全国首个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真正从“区域边缘”迈向了“战略前沿”。
如何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发布会上,刘襄渝介绍,近年来,广安积极融入成渝双核引领带动大格局,坚定实施同城融圈首位战略,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推进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具体来看,广安主要围绕五个“一”重点发力:
推进“一盘棋”。成功争取在重庆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下增设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专项工作组,新组建市委区域协调发展办公室,构建起“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执行机构”多层级推动体系。
畅联“一张网”。聚力打好同城融圈交通三年大会战,计划投资超400亿元。西渝高铁加快建设,渝北至广安、广涪柳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镇广高速加快建设,城宣大邻高速、合广长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重庆南北大道三期建成通车,积极争取建设渝广同城大道,重庆都市圈北向综合交通枢纽加速构建。同时开行广安至重庆跨省公交3条、定制客运11条,川渝两地首条跨省际“一站多点”班线客运“邻渝双城巴士”投运,渝广两地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
协作“一条链”。积极融入成渝地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广安50%的工业配套重庆,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70%的企业来自重庆,近90%的产品销往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出“小平故里至华蓥山至白公馆至渣滓洞”等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共建嘉陵江旅游风景道。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70%以上的农副产品销往重庆,与合川、长寿等地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共建“一座城”。与重庆市渝北区携手共建川渝高竹新区,采取“两地人马、一个战场,两地政策、一体贯通,两地资源、一区集中,两地事务、一窗通办”的方式推进建设,新区成功创建为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与合川、长寿共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与达州、梁平、垫江、长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一区一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服务“一卡通”。501项“川渝通办”“跨省通办”全部落地,31项“渝广通办”特色事项拓展实施,渝广居住证实现互通互认。共建跨省域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127所中小学校与成渝地区优质学校结对合作,与西南大学共建武胜龙女湖中学。市、县公立医院与川渝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渝广两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全面深化改革
以一域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大局
进入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大厅,一张增值税发票存根引人注目。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出的首张发票,不仅入选了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还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这张普通而特别的发票,见证着广安以一域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大局的发展故事。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意见》文件。一年来,广安坚定以大改革赋能发展,对标实施“五项行动”,聚焦重点攻坚突破,加快形成若干标志性改革成果。
推进“两区改革”,形成区域共兴格局。我市系统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渝高竹新区初步形成“538”改革体系,即5个经济活动一体化、3个社会事务属地化和党的建设、经济发展、要素保障等8大类10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以新区经验为蓝本的川渝地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在西南五省推广。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赋予新区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管理权限。
打破“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共兴格局。广安获批全省唯一整市推进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试点,试点范围涉及全市6个县(市、区)、37个乡镇、187个村。深化岳池县、武胜县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华蓥市、岳池县率先在全省开展房地产支持政策试点,并逐步在全市铺开。
打造“两个环境”,形成市场共兴格局。我市出台激发市场活力19条、民营企业发展壮大8条等政策措施。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供应。开办运输企业、餐饮店等13个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通办”综合成绩居全省前列。“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今年1—10月新登记市场主体2.24万余户。
优化“三资配置”,形成市域共兴格局。我市调整市级园区管理体制,撤销枣山园区、协兴园区、华蓥山景区管委会。推进市属国企改革,将11家市属国企整合成4家,形成“1+3+N”国有企业新格局;广安投资集团、广安交旅集团分别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成为全省第6个拥有2家AA+国企的市(州)。调整优化市本级与广安区财税体制,充分激发市、区发展活力。
建设“五大平台”,形成开放共兴格局。我市深化渝广合作,与重庆毗邻地区共建川渝高竹新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深化深广合作,共建广安(深圳)产业园,争取纳入深圳飞地园区体系,成为深圳“7+6”飞地园区之一。深化湖广合作,共建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国企引领、三产联动”协作模式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深化蓉广合作,共建“双飞地”生物医药产业园,成都研发基地一期建成运营,岳池生产基地入驻企业66户,成为落实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生动实践。深化川港合作,广安经开区成功创建川港(广安)合作产业园,成为全省重点培育国际合作园区。
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
持续擦亮文旅新名片
郁郁葱葱的邓小平故里、雄奇秀美的华蓥山、碧波粼粼的嘉陵江……在上个月结束的2024广安马拉松赛,广安的红色基因和绿色山水给跑友及游客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好评如潮。
广安如何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文旅发展优势?市政府副市长肖伟华介绍,近年来,广安坚定不移做活文旅,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做实红色、绿色、特色文章,推进生态、文态、形态、业态深度融合,持续擦亮“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三张名片,加快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文旅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们着力将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施核心区提质工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缅怀馆改陈创新,今年已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肖伟华介绍,同时实施配套区补强工程、延展区塑文工程,小平故里路和牌坊、金狮等4个新村旧貌换新颜,牌坊村建川博物馆聚落即将面世,市博物馆、文博公园、广安文庙、白塔公园、賨城里、不夜城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一圈览尽广安千年文化史”成为现实。
为了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住得下,广安变“华蓥山上游”为“华蓥山上居”,打造精品民宿群落。精心规划建设太阳谷康养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太阳坪康养旅游度假村、邻水县南部温泉城等重点项目,引进上山上、十里芳菲等知名民宿品牌,陆续建成投运。育强研学旅行、生态观光业态,入住华蓥山的大熊猫“林溪”“一家”成为广安“新网红”。加快提质石林、天意谷、黑龙峡等景区,将推出山地运动等新业态新产品。
“在武胜嘉陵江畔,我们聚焦‘船上、水上、岸上’三篇文章,重点打造‘一道一镇一线’。”肖伟华介绍,通过打造嘉陵江旅游风景道广安段、沿口古镇、嘉陵江游轮航线,努力将“千里嘉陵,武胜最长”变为“千里嘉陵,广安最美”。
打造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广安全域整体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评估认定,纳入全省“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全国社区和居家养老提升项目获民政部通报表扬,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翻看近年来我市交出的民生“答卷”,成效亮点突出。
“我们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系统推进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关爱型‘三型’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布会上,市政府副市长王瑛分享了让民生由普及普惠向优质优保转变的举措成效。
实施教育培优工程——我市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建成投用公办幼儿园170所、新增公办学位6.9万个,新(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5所、新增公办学位7.6万个,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12家、托位10266个,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实施青年成长工程——我市积极争创第二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全国试点,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成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青年特色场景53个,建立青年电商孵化空间、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20条措施,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653名;建成人才公寓300套,为来广青年提供“安居服务”。
实施养老优质工程——我市大力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争创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目前已建成养老机构159个、床位1.67万张,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4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5个,养老服务驿站35个,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实施更新提质工程——我市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累计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87个、完成投资70.98亿元。实施“四公一农”三年行动计划,主城区建成公园30个、公厕48个、公交站台115个、公共停车场31个,全市综合整治农贸市场133个,城市“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积极探索新路径
打造城乡融合广安样板
广安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期。近年来,广安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新路径,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广安样板。
“强县、优镇、兴乡、富民。”发布会上,张伟用四组关键词,概括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广安方案”。
“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张伟介绍,广安深化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创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和美丽县城;培育壮大“一县一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创全省制造业先进县、县域商业“领跑县”;岳池县获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邻水县获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广安区、前锋区获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级试点。
同时打造县域经济“副中心”,我市完成30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壮大23个中心镇,广安区花桥镇等5个中心镇入选“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打造县域副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
“兴乡,就是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张伟介绍,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环主城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天府旅游名村2个,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
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好日子”?我市推动人才向乡村倾斜,开展“千名英才千村行”等活动,组建专家服务团30个,定点帮扶乡村270余个。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现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覆盖,邻水县、华蓥市、武胜县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动优质服务向乡村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覆盖;全域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个。
张伟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城乡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治理融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城乡居民,为全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四川提供广安方案、贡献广安力量。
武胜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 51162202511753号 蜀ICP备2022015015号-1
门户首页 回到顶部